周祖翼在泉州调研时强调:营造良好环境 壮大民营经济 加快创新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


  周祖翼在泉州调研时强调 
  营造良好环境 壮大民营经济 
  加快创新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 
  5月8日,省委书记周祖翼深入泉州市的民营企业、产业园区,就优化营商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开展调研。周祖翼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大力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广大民营企业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春江水暖鸭先知。泉州的民营企业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主动拥抱变革、以变应变、向新而生,在各自细分领域中改革创新,加强价值链中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全速竞发、奋勇争先。
  石狮市飞通通讯科技公司一直致力于海洋通信导航装备、卫星通信、海洋电子信息化技术等研发、制造和销售运营,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周祖翼一行来到企业,认真察看海洋通信设备等创新产品,了解船舶安全救助综合管理系统平台运行情况等。周祖翼希望企业坚守实业、做精主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深耕海洋通信产业,在海上通信、应急救援等领域拓展更多应用场景,掌握更多核心专利,以技术创新抢占市场先机。周祖翼叮嘱当地负责同志,服务好、办好现有企业,也是重要的招商引资。要加大支持力度,持续优化服务,为辖区内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要层层压紧压实责任,依靠科技支撑,抓好海上渔船安全管理。
  周祖翼察看了三安集团氮化镓化合物半导体南安基地,走进基地的产品展厅和现代化车间,详细了解生产工艺、产品市场、前沿应用等情况,并听取基地所在的泉州南翼高新区发展规划、产业布局等汇报。周祖翼说,要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关键,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紧密结合、高效融合;要持续探索更加绿色清洁低碳的生产技术,提高环保工艺水平和环境排放标准,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要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和关爱激励力度,立足科技创新培产业、育人才。
  联东U谷·南安半导体科技产业港瞄准培育新质生产力,致力打造集研发中试、加速器和产业基地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周祖翼听取了园区标准化规划建设、产业链招商、运营管理等情况汇报,希望充分发挥高技术园区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土地配置效率,引导上下游企业有效衔接、融通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做到高质量建园、高品质招商、高效率运营。要严把项目质量关、环保关、安全关,努力建设“零碳园区”“零碳厂房”。要为落户企业提供全周期、全场景、全链条的产业生态,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让企业放心投资、舒心创业、安心发展。
  每到一处,周祖翼都关切询问企业和项目业主对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并现场推动协调落实。周祖翼说,营商环境好不好,民营企业感知最直接。我们要深入推进涉企“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畅通政企沟通渠道,让惠企政策更智能、更精准、更主动,切实兑现承诺,真心实意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排忧解难,助力他们轻装上阵、放手拼搏,使优质的营商环境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沃土。
  周祖翼还调研了泉州东海中央活力区展示中心、蟳埔社区,实地了解城市品质提升助力文旅经济发展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情况。
  省委常委、秘书长吴偕林参加。
  [详情]

从一粒“电芯”看储能产业“裂变”


  厦门海辰储能智能制造产线(资料图片)
  编者按: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升级的主体,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优势,能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能。今起,本报推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调研》专栏,走进我省民营企业典型,深入报道它们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科技新动能、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实现传统产业新提升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效。敬请关注。
  成立仅4年多,年产值就突破100亿元;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前五、中国电力储能电池出货量第二,跻身全球储能第一阵营……
  这家来自福建储能领域的“独角兽”——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两位“80后”的带领下,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近年来,福建着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紧抓能源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积极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储能产业制高点,储能产业呈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再到集群“裂变”发展的蓬勃之势。这其中,异军突起的海辰储能,更以“海辰速度”“海辰质量”,演绎了储能行业的一个传奇。
  一路开挂的“黑马”
  出沈海高速转入厦门同翔大道,一座座蓝白相间、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建筑映入眼帘。这里是位于厦门火炬高新区的海辰产业园,M1、M2、M3智慧工厂坐落其间。
  搅拌、涂布、模切、卷绕电芯、激光焊接、入壳、注液……纤尘不染的M1智慧工厂内,自动化生产一气呵成,海辰储能电池源源不断下线,为分布全球的储能电站提供强劲的“心脏”。
  作为福建省和厦门市双重点建设项目承担单位,海辰储能凭借一路“裂变”进阶到“质变”的稳健发展,为储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
  “储能产业不必讲高大上的道理,关键是要把每一条路径做到极致。”海辰储能联合创始人、总裁王鹏程说。
  王鹏程是泉州人,2002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有着10多年的中大型企业管理经验。海辰储能另一位灵魂人物——董事长吴祖钰,也是福建人,拥有丰富的行业技术经验。
  察势者明,驭势者赢。2019年12月,海辰储能正式成立。当时,储能行业前景混沌未明。凭着多年的行业浸润和对资本市场的敏锐洞察,这两位“80后”对竞逐储能新赛道充满信心,前瞻性布局,专注发力。
  从“芯”出发,海辰谋篇布局、蓝图清晰:全面布局三大基地,总投资超330亿元。各地各级政府部门高效、优质的服务,以及完善的产业配套政策,为海辰储能的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保障。
  得益于厦门独特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过硬的要素保障,海辰厦门总部电池制造基地项目建设从“0”到“1”,一路开挂。
  42天完成从挂牌出让成交到开工动建手续报批;80天完成总部研发大楼封顶;二期项目开工后,仅3个月便实现智慧工厂封顶;仅半年多时间,项目吸引人才集聚逾1000人。
  为了电芯的制样计划,工程师把几十公斤重的正极片卷芯抱在怀里,一路贴身呵护,从南京坐高铁运到厦门,避免运输途中“极耳”被撞坏的风险。创业的艰辛历历在目,海辰储能先进研究院院长王铈汶博士深有感触:“实验中心筹建初期,没有实验台、实验桌,我们的研发伙伴就把油纸铺在地上做试验。虽然条件简陋,但大伙艰苦奋斗的精神倍儿足。”
  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2021年,海辰储能迎来了第一笔A轮融资。当年10月,锂电智能制造生产线正式投产,首批280Ah磷酸铁锂储能电芯完成交付,产品循环寿命达1万次,处于行业领先技术水平。
  海辰人信心倍增,上下同欲,日夜兼程,拼出行业瞩目的“海辰速度”。
  2022年,海辰拿下中国电力储能电池交付项目数量第一、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第一。
  一片空地起步,迅速崛起成为储能“黑马”。福布斯一份中国“独角兽”榜单显示,来自福建厦门的海辰储能于2022年1月成为新晋“独角兽”企业。
  海辰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2022年、2023年先后完成了B、C轮融资。融资后,这家成立仅4年的公司估值达到300亿元。
  有了金融“活水”的灌溉,海辰拼劲十足,2023年厦门基地一期二期全部投产,产能规划高达45GWh。紧随其后,重庆基地一期规划年产能28GWh投产,又是一个百亿级项目……
  向产业高端进军
  “快不是动机,快是结果。”在王鹏程看来,快速向前的市场角力中,能否对产业变化有清晰准确的把握,是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
  面对万亿储能“风口”呼啸而至,创业之初,海辰就十分清醒地定下了专做储能的战略,并梳理出“高安全、长寿命、高能效、极致成本”4个核心方向。
  在海辰智慧工厂,只见上下料机械臂、AGV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相互配合,辗转腾挪之间,完成了从电池材料到电芯的制造全过程,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实时监测。
  高度智能化的生产线,正是储能产业向上突围寻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王才斌是厦门制造基地生产经理,主要负责生产线质量管控。他说,公司坚持实施“三步走”战略,占领一代、领先一代、未来一代。海辰生产线经过多次的自我迭代,不断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今年,海外市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制造能力是储能电芯产品成本、质量的“压舱石”。更快的生产速度,意味着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强的交付能力。海辰储能自主研制的第四代高效率锂电智能制造产线,效率比第三代提升30%、自动化水平提升26%、制造成本降低25%,相比第三代实现了制造竞争力的大幅领先。
  在王鹏程看来,这正是海辰追求的新型储能先进生产力。下一步,公司将通过“新质认知力+新质价值观+新质创新力”,锻造全球储能领先新质生产力。
  以新质创新力为例,在狠抓制造创新的同时,海辰更致力于技术、产品、组织等产业全要素的创新。
  在海辰储能电池研究院,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正在加紧研发新材料产品,进一步挖掘拓展储能新场景。
  在推出行业领先的314Ah新一代电力储能专用电池和64系列超大圆柱户储专用电池后,日前,海辰又重磅发布全球首款千安时长时储能专用电池MIC1130。“这款电池研发周期近两年,是一款能在技术上保持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性产品。”海辰储能首席技术官易梓琦介绍说。
  瞄准储能关键技术革新与应用创新,成立仅4年多,海辰的全球专利申请数量超3000项,其中发明专利超1200项。
  面对快速扩张的市场,王鹏程和团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也深知善于沉潜、向下扎根的重要性。
  去年,海辰牵头组建了“厦门市先进电化学储能技术创新联合体”。该创新联合体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将破解核心技术难题,实现储能电池与系统产品的综合性能突破,提高区域产业链综合竞争力。
  海辰储能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王鹏程给出的答案是:技术能力和价值观。后者意味着,公司组织能否产生足够的向心力,以保持研发团队的稳定。
  “明天我们就要到武夷山团建了。”每年,海辰都会组织员工进行60公里以上负重野营“拉练”,在野外极限环境里集中“充电”交流,提升凝聚力、向心力。
  记者发现,海辰大楼里不仅有职工健身房,还设有免费的早教中心,员工三周岁以内的孩子都可以在这里托管,午休时间成为亲子互动的温馨时光。
  在海辰,“帮助奋斗者实现梦想”的价值观并非一句口号,而是具体践行于企业扁平化管理、强调责任感、尊重员工的价值排序等细节之中。
  提升产业新能级
  位于厦门同安的厦门太平货柜制造有限公司储能电站,投产一年多来安全稳定运行。
  这是国网综合能源在福建地区的首个工商业侧储能项目,海辰储能提供了包含储能电池在内的储能解决方案,通过优化配置,每年可提供约32万千瓦时错峰电量,降低企业购电成本、保障电能供应。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海辰储能为用户打造适配的解决方案,并积极“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截至今年2月,海辰储能的产品已应用于全国各地,以及北美、欧洲、南亚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交付项目数量累计超200个。
  创新的“海辰速度”,跑出了“厦门市首家独角兽企业”。以电芯切入储能赛道的海辰,正全力打造全产业链框架体系,发挥“链主”企业优势,不断补链强链延链。
  事实上,与时间赛跑的海辰储能,也是福建储能产业快速向前的现实映照。
  近年来,依托“电动福建”建设,以锂电新能源产业龙头宁德时代为引领,福建加速发力储能“新赛道”,从产业规划到项目招商,从人才培养到场景应用都提早布局,在国内领先一步。
  在宁德,锂电新能源产业已集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80多家,全市拥有包括储能在内的在建和投产锂电总产能达330GWh,形成了完整的全产业链集群;在厦门,依托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海辰储能、厦门时代、科华数据、新能安等龙头企业相继落地,带动一批产业链企业集聚,与宁德共同打造我省储能产业“一北一南”两大增长极……
  迎着“风口”,福建政策暖风频送。2022年12月以来,福建省发改委先后发布《关于加快推动锂电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福建省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提出推进新能源项目落实储能配套,全面推广“新能源+储能”一体化开发模式,完善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等,推动构建技术、市场、政策驱动良好局面,可谓环环相扣、适逢其时。
  储能正大踏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去年10月,国网时代福建吉瓦级宁德霞浦储能项目投入商用运行,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电网侧独立站房式水冷系统电化学储能电站,可在每天用电高峰期提供20万千瓦时电能,满足10万居民生活用电;福建时代华智齐安智检超充站在福州投入使用,这是全国最大储能装机量充检电站;目前,我省已建成一批“光储充检”一体化示范站,规划建设超过900座……
  为产业“充电”,创新是动能。“围绕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整体强链,我省正大力做好储能产业发展培育工作。”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处负责人表示,储能产业技术升级迭代快,发展路径多,一不留神就有被弯道超车的风险。我省将加强分析研判,强化创新基础能力支撑,聚力攻关先进技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支持各类企业加强技术储备,积极拓展应用场景,优化海外产能布局,确保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1月末 泉州市民企贷款余额新增113.22亿元


   
  银行机构大力支持泉州市民企技术和产品升级。图为一企业员工在检查新型纺织机械设备。 
  近日,泉州市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吹响了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的号角。人民银行泉州市分行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推进普惠金融,在“晋江经验”指引下深耕民营企业沃土。
  记者从人民银行泉州市分行了解到,截至2024年1月末,我市民营企业贷款(含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4933.00亿元,同比增长17.10%,高于各项贷款增速7.43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113.22亿元,同比多增11.88亿元。
  用好用足用活货币政策工具 
  近年来,泉州市充分运用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将人民银行政策资金与民营企业专项贷款产品对接,将优惠利率资金精准、直接送到市场主体手中。
  今年年初,泉州市一家食品有限公司计划扩大调料品品牌代理,产生了一定资金缺口。晋江农商行驻村金融助理得知企业需求情况后,积极与企业进行对接,仅用5个工作日就为企业发放了“争效衔接贷”80万元,利率3.99%,并等额向人民银行泉州市分行申请再贷款资金,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
  据了解,截至2024年1月末,泉州市再贷款再贴现余额235.84亿元,同比增长19.9%。同时,人民银行泉州市分行运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向银行提供激励资金6.65亿元,撬动银行新增普惠小微贷款395.74亿元,并鼓励银行将激励资金让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此外,人民银行泉州市分行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小微金融债、绿色金融债等各类金融债券,募集资金用于信贷投放的资本补充和发放民营企业重点领域贷款。2023年以来,指导推动3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36亿元,其中,晋江农商行发行全省农信系统首单绿色金融债券1亿元,兴业消费金融公司发行年内全国首单消金行业金融债券。
  打造金融服务民企特色模式 
  面对首贷难、信息不对称等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桎梏,我市打造“一行动一平台一中心”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特色模式,即开展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专项行动、创新泉州中小微企业信贷直通车线上申贷平台、设立泉州市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中心,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痛点。
  民营企业融资难,难在第一步。人民银行泉州市分行连续三年开展首贷专项行动,梳理并推送民营和小微企业无贷户名单至金融机构进行对接,推动辖内20多家金融机构将首贷户指标内嵌至普惠金融业务考核,单列信贷计划,设立首贷户专项激励费用,创新“首户e贷”“首贷宝”等首贷专属产品。三年来,累计帮助4.48万户小微企业获得首次贷款565.20亿元。
  泉州中小微企业信贷直通车线上申贷平台是人民银行泉州市分行联合市发改委运用金融科技手段、精准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又一“大招”。平台汇聚全市所有金融机构97款特色信贷产品,上线闽政通APP、微信端和网页端入口,并通过打通法人企业社保、司法、燃气、水费、税务等级等11类信用信息共享渠道,提供企业基本信用报告,建立“扫码申贷—产品匹配—自动推送—信用报告—银行对接”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机制。截至2024年1月末,平台已帮助1804家中小微企业获得授信43.94亿元。
  此外,人民银行泉州市分行联合泉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丰泽区人民政府设立全省首个综合性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中心,由工商银行泉州分行、兴业银行泉州分行、厦门银行泉州分行、泉州银行等12家银行机构以及泉州市金同控股集团、丰泽中小担保公司、地方金融协会入驻中心,提供首贷服务、续贷周转、银企对接、融资辅导、政策宣传、项目推介等综合服务,构筑中小微企业融资“统一窗口”、金融服务“集散地”。
  发挥政策叠加共振效应 
  为民营经济发展构建良好的金融环境,促进金融增加对民企的信贷投放只是“第一支箭”,还需要引导和聚集更多具体政策。为此,人民银行泉州市分行牵头联合泉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泉州监管分局出台《泉州市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聚焦民营经济重点领域,提出五个方面十八条措施。一段时间以来,各项措施已经逐步落地见效:
  ——针对供应链上小微企业需要依托核心企业实现应收账款融资特点,联合泉州市财政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出台核心企业应收账款融资奖励、中征平台系统开发补助、供应链票据签发奖励等政策,支持全市501家产业链上游企业获得融资45亿元。
  ——针对中小微企业缺信用、缺担保的融资难题,配合泉州市财政局、地方金融监管局设立总规模10亿元、首期规模5亿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基金,由市融资担保公司实行“见贷即保”,合作银行按基金规模放大15倍的额度发放中小微企业贷款,贷款产生的本金损失由增信基金、市融资担保公司与合作银行按照5∶3∶2比例共同承担,撬动增加中小微企业信贷投向。2023年11月运作以来,全市投放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基金贷款1.7亿元。
  ——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高投入、高风险特点,配合泉州市财政局、地方金融监管局推出100亿元技术创新基金,由合作银行为企业项目固定资产融资和研发投入提供贴息后年利率仅2%的融资支持,并根据不同的贷款金额相应为贷款损失提供80%或50%的风险补偿。“基金的设立既提高了银行投放技改贷款积极性,也降低了企业技术改造投入成本。”兴业银行泉州分行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该行将以推进该基金相关融资产品落地等行动为契机,持续为民营企业量身打造个性化融资方案,推动泉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从人民银行泉州市分行了解到,截至2024年1月末,全市推动投放技术创新基金贷款超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