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午,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召开“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为福建省工信厅专场。
做大做强做优制造业
十年来,福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做大做强做优制造业作为长期坚持的工作重点,进一步提升存量、优化增量、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关注变量,制造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012年到2021年,工业增加值从8711亿元增加到1.78万亿元,年均增长8.7%,总量从全国第11位跃升到第6位。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4%,比全国高3.8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40%。以约占全国2.9%的能耗,创造了占全国4.3%的经济总量。
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6.58万亿元,规模位居全国第5位;工业利润总额达4980亿元,总量居全国第6位。千亿产业集群从2012年6个增加到21个。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数突破2万家,比2012年净增5200多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54家,青拓集团、紫金矿业、宁德时代3家企业超千亿元。已上市工业企业85家。入围“2022中国民企500强”19家、“2021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21家。
围绕“产业优”突出“二产进”
十年来,福建坚持把围绕“产业优”突出“二产进”作为聚焦点,加快扬优势锻长板、强弱项补短板,实行“一产业一政策一专班”,做大产业集群、做强龙头企业、做优产品质量,打造多元发展、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电子信息产业“缺芯少屏”的局面根本改变,“增芯强屏”步伐加快,引进落地京东方、士兰微等一批大项目,奠定了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的地位;营业收入达8800亿元,规模从第8位提升到第5位。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成为新的增长点;在全国率先开展船舶绿色智能发展试点,被列为国家先行先试重点地区。
石油化工产业注重“减油增化”、一体化、精细化发展,“两基地一专区”集聚效应逐步扩大,烯烃芳烃产能显著提高;古雷石化基地与台湾石化产业深度融合,进入高速发展期,成为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全省实现营业收入5300多亿元、是2012年2.5倍,跻身全国石化大省行列。
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加快品牌化、高附加值发展,已形成“前端化工原料、上游纤维制造、中端纺纱织染、下游鞋服产品、配套纺织机械等”最完整、竞争力极强的产业链,是我省规模最先超万亿元的产业。
食品、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也都实现翻倍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2%。
规上企业全面数字化率居全国第3位,建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个、省级平台22个。
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
十年来,福建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全省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0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7家。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33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5家,数量分别居全国第3位、第4位。
全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8900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7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7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已实施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73个,认定省首台(套)装备237个。
遴选三批产业领军团队68个,带动引进“高精尖”人才150多名,落地高水平研发项目100多个、突破核心关键技术130多项。稀土永磁、光伏技术、硬质合金、储氢材料、汽车玻璃、电子特气、金属半固态快速成型、红土镍矿冶炼等工艺技术全球先进、国内领先。
建设厦门金砖创新基地,连续举办三届论坛及相关活动,推动“金砖+”国家合作创新发展。
把项目招商、项目落地、项目服务作为主攻方向
十年来,福建坚持把项目招商、项目落地、项目服务作为工信工作的主攻方向,突出制造业、软件业、服务业一起抓,大中小企业一起上,国企民企外企同发力,深化“全系统、全覆盖、全过程”抓项目工作机制,推动项目接续不断、滚动推进。
2012年到2021年,全省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3.7%,较全国平均增速高5.1个百分点;累计实施省重点技改项目6000多项、总投资近2万亿元。
坚持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强化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招商、以商招商,“五个一批”民企制造业项目累计达1.2万个、总投资4.85万亿元。
福州市实行产业链链长制,制定产业链全景图谱,构建五级招商网络,百亿工业企业达16家,形成5个千亿产业集群。
厦门市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高的优势,实施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促进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集聚发展,抢占发展制高点。
泉州市弘扬“晋江经验”,以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推动传统产业创新转型、提质增效。
宁德市培育打造四大主导产业集群,迅速集聚一大批上下游配套项目,形成我省重要的增长极,经济总量从全省第8位提高到第5位。
其他地市也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形成你追我赶、竞相迸发、互相促进、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十年来,福建坚持把提高质量效益作为重要目标,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工业实现量的较快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增品种方面,动力电池、消费类电池、珠光材料、电容氧化锆、灯用钨丝、POS机、LED芯片等出货量全球第一;锂电池、氟化工等产业特色凸显;高纯电子化学品、“手撕钢”、宫颈癌疫苗、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等产品从无到有,填补我省行业空白;己内酰胺、钨材料、黄金、锂电正极材料等产量位居全国前三;不锈钢新材料、绿色建材、光电材料、光学晶体、电子取证软件、办公软件等产品,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占有一席之地。
提品质方面,一大批制造业企业产品质量显著提升,福耀玻璃荣获中国质量奖,福光股份、九牧集团、恒安集团等产品质量全国领先,福建炼化、阿石创新材料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科技发明二等奖。风力发电装备、激光增材制造钛合金粉末、“笔尖钢”等实现国产替代。
创品牌方面,安踏等21家企业入选“2022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宁德时代工厂、京东方工厂入选世界“灯塔工厂”,成为中国智能制造名片。福州、厦门获评“中国软件特色名城”。
精准服务企业
十年来,福建坚持把精准服务企业作为工信部门的天职本分,责无旁贷当好企业“娘家人”,全心全意服务好“自己人”。
建立完善“456”挂钩联系精准服务企业机制,常态化组织工作小分队下基层、进企业,与企业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召开全省民营企业发展大会,聚焦中小企业纾困帮扶,推动设立中小企业纾困贷款、融资专项等。2016年以来举办各类产融对接活动500多场次、对接金额超6000亿元。
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建设“党企新时空·政企直通车”平台,累计帮助企业解决诉求问题1.2万多件,办结率达100%。
通过建机制、树典型、 强平台、增服务,赋能工业企业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全省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跃升全国前列。两化融合达标企业数居全国第2,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规上企业比例居全国第3,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居全国第4,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个,形成一批灯塔工厂、黑灯工厂、5G全链接等标杆工厂。
福建省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方面主要抓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政策引领。先后出台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意见、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特别是近期出台的关于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九条措施,省级财政拿出真金白银,从平台赋能、标杆培育、软件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切实为企业转型升级“添把火、加把力”,增强“智改数转”的决心和信心。针对数字化转型痛点难点,广泛开展“揭榜挂帅”行动,对项目攻关给予资金支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导向,让企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字化转型已不是企业的“选择题”,而是生存和发展的“必修课”,唯有转型才有出路,早转早主动,早转早获益,不转很被动。
二是抓典型引路。通过建立专班机制,聚焦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召开现场会、分享会、对接会,进一步凝聚共识,推广经验。通过抓典型示范,增强转型主动力,形成传统和先进齐头并进、大中小企业智变升级的发展格局。目前,省市县已举办20多场现场会、区县行、高峰论坛等活动,打造了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龙头典型,培育161个省级新模式新业态标杆企业。如厦门远海码头打造全国首个5G自动化无人码头,实现“24小时作业、风雨无阻”。安踏、双驰、聚禾打造柔性产线,一条产线最多可同时制作50多种品类衣服,个性化定制鞋品最短2个小时出样发货。
三是抓精准突破。找准数字化转型规律,引导大企业主动转,帮助中小企业加快转。对大企业,广泛开展全流程、全过程、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如永春的良瓷工厂,是全球首个陶瓷行业5G数字工厂,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打通磨浆、配料、制胚、烘干、施釉等生产环节,生产效率提升35%。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通过平台赋能,加速转型进程。省级层面已推广了纺织工业互联网、辅布司、摩尔等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纺织、食品、电子等细分领域整体性升级。期间,福州大学团队还突破了国外自控设备协议封锁,打破通用网关难点技术,企业装备从此不用受制于人,更不用缴纳高额服务费。
四是抓服务保障。坚持优化数字化转型生态,通过引进成立东南新工科产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东南信息技术学院等专业机构,加快新工科人才培养。支持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加强工业软件创新,持续培育工业APP优秀解决方案。举办工业互联网创新大赛、区块链大赛等,促进项目成果落地转化。组织省市县工业互联网培训班、领航班、青年论坛等,引领创新思维,参训超1万人次,全面提升政企人员数字素养。我们还计划开展“千企万员”赋能行动,遴选万名“数特派”服务专员,点对点助力企业加速转型。
建立和实施全系统动员、全过程跟踪、全覆盖服务项目机制,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全省工信部门坚持把抓民企产业项目招商、落地和服务作为主攻方向,建立和实施全系统动员、全过程跟踪、全覆盖服务项目机制,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持续优化项目服务,稳步扩大工业有效投资,以增量壮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精准谋划,提高招商质量。围绕“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开展产业链梳理,针对重点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以“招得准、招得到、落得下、起得来”为原则,以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为着力点,以壮大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精准策划一批海洋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民企招商重点项目,努力做到“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
二是创新方式,提增招商成效。推行“一把手”招商、龙头企业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发挥龙头带动、政策引导、基金促进、要素保障等作用,深入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动,每年组织指导专场招商、小分队招商超400场次,连续举办十二届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引进了宁德时代、青拓集团、三一集团、桐昆控股、富士康工业互联等一大批全球500强、民企500强以及行业龙头企业来闽投资,截至目前,对接项目有近80%都已建成投产或在建。有力推动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化等主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带动形成集成电路和光电、高端装备、动力电池、不锈钢、化工新材料等21个超千亿产业集群。
三是突出重点,强化重大项目建设。每年建立总投资1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台账,由厅领导挂钩联系、专班人员跟踪服务,省市县协同,先后推动福州京东方、厦门联芯、中化泉州、上汽宁德、古雷炼化一体化等一大批工业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既调优结构,又补了短板;既引来了资金、技术、人才,又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
四是整合资源,强化政策引领驱动。深入实施企业技改专项行动,建立省重点技改项目常态化申报受理、发布机制,打好技改设备补助、完工投产奖励、技改融资贴息等政策组合拳,有效激发企业扩大投资动力。仅今年已实施省重点技改项目1145项,截至目前,省技改融资贴息累计签约项目170项、融资金额230亿元,融资成本平均下降约40%。
五是提升服务,营造一流投资环境。开展园区标准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紧盯项目开工、投产等关键环节,持续下基层、走一线、进现场,主动靠前服务,协调项目开工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全省工信重点项目系统累计入库工业项目1.35万项,总投资达4.4万亿元。今年1—8月,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8.1%,较全社会固投增速高9个百分点,较全国平均增速高7.6个百分点。
十年来,福建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十年来,福建在能耗总量基数低、强度优的情况下,自加压力、持续作为,实现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50.2%,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在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福建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坚持节能、降碳、减污、增长协同推进,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纺织、鞋服、食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快“电动福建”建设,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严格执行国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业政策,积极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兼并重组、退城入园,推动生产方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全省钢铁去产能445万吨、煤炭去产能1363万吨,均超额完成国家任务,没有“死灰复燃”现象。
二是全面推动能效水平提升。紧扣强度压降、存量挖潜、增量优化,突出标准引领,严格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把好项目能效准入关,同时进一步提高节能审查时效,节能评审时间压减一半以上;组织开展节能诊断服务,建立省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库,出台综合奖补政策,加大支持力度,腾出存量空间,用于工业高质量发展。制定《福建工业能效指南》,出台行业节能降碳实施方案及相关政策文件,不断完善省级能耗标准体系,全面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分区域、分行业、分年度有序推进产业全面绿色转型。目前福建能效水平稳居全国第5位,实现了发展与保护的统筹兼顾。
三是实施工业绿色制造工程。出台《福建省绿色工厂创建和评价要求》等政策文件,不断完善绿色制造标准评价体系;支持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实施厂区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等绿色化改造,优化企业传统用能结构;值得一提的是,我省的绿色工厂创建和评价要求,部分指标高于国家的评价标准。同时,我省加大工业绿色发展、节能降碳工艺技术典型案例推广,持续推动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节能降耗绿色发展。目前全省已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114家、绿色设计产品184项、绿色园区5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7家,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四是推进工业资源高效利用。在全国率先开展钢铁、水泥等9个重点用能行业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实现用能权交易715.6万吨标准煤,成交金额1.78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00万吨、相当于1.6亿棵树的吸收量。加强企业用能监督管理,仅“十三五”期间就开展节能监察3396家次,把占全省规上工业95%能耗的重点用能企业,全面纳入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做到实时监测,规范企业用能行为,强化行业能耗预警分析。加强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规范再生资源行业管理,全省有28家(次)企业入选工信部再生资源行业规范企业名单,158家企业、27家园区被评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目前福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