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会议强调,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健全法律法规,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为促进《指导意见》有效落实,中国电子报策划推出“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专栏,邀请全国各地工信部门主要领导、业内专家、骨干企业相关负责人围绕《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做法、下一步对策和建议等发表真知灼见。敬请关注。本期为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郭学军的署名文章。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郭学军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发展,不断激发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20年6月3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福建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指导意见》精神,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通过培育平台、打造标杆、探索新模式新业态等方式,走出一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一、抓政策引导,深化融合发展共识
福建省高度重视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聚力发展。“十三五”期间,省政府制定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实施工业互联网“十百千万”工程,引导培育示范平台、应用标杆企业,建设“互联网+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推动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2021年,省委深改委审议通过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有关文件,明确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提出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探索重点行业融合发展新路径;强调实施融合发展重点工程,推进各类要素保障等内容,为推动融合发展、引领企业智变升级提供了具体指南。
二、抓网络基建,深化融合发展支撑
持续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融合发展网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实现光网和4G全面覆盖城乡,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135.4%,居全国第2位。建成5G基站2.2万个,实现县级以上区域(含重点乡镇)5G网络覆盖,新基建指数位居全国第5位。福州、厦门、泉州入选国家首批5G商用示范城市,建成福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福州)正式上线,接入企业76家,标识发放量突破2000万个。推进IPv6规模部署,IPv6活跃用户数达4497万,建成基于区块链服务网络(BSN)的福建省区块链主干网。
三、抓平台培育,深化融合发展赋能
通过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连通产业链供应链,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一方面,通过发展基础平台,提升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工业互联网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面向电子、机械、石化、纺织、鞋服、陶瓷、食品等优势产业集群,分行业实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程,推动行业工业机理与平台应用深度融合。目前已评定1个国家级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17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4.7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研发设计、供应链、物流仓储等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作用明显。如海创云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具备工业协议兼容适配能力,连接服务企业数2万多家,连接工业设备36万多台;摩尔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工业云化软件应用商城,连接企业数量6000多家;华鼎智造通过为泉工机械打造智能装备远程运维平台,实现对砖机设备故障进行远程预警预测和诊断维护,50%的故障报修通过平台远程功能得到解决。
四、抓标杆培育,深化融合发展应用
立足经济特色和产业基础,培育面向重点行业的融合发展标杆,促进企业互联、数据整合、资源共享、产业协同,拓展形成完整的配套供给和应用场景。截止2020年底,福建省列入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9个,认定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125家,智能制造样板工厂(车间)23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5个,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107家。在纺织、鞋服、冶金、建材等不同行业领域,福建省一些标杆企业率先推动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发展,积累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比如:九牧集团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在全省率先开展“5G+工业互联网”应用,建成全省首个5G数字工厂,整体运营效率提升35%以上,良品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景丰科技坚持走智能生产道路,打造全流程数字化工厂,正在逐步实现无人化生产,成为全球领先的石化尼龙新材料企业。
五、抓智能转型,深化融合发展动能
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制造、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典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截止2020年底,实施“机器换工”4万多台套,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均位居全国前列,通过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数2113家,居全国第2位;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81.1%,生产设备数字化率49.6%,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4.1%;培育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专项23个,驱动制造业企业智能化、精准化、柔性化、绿色化发展。比如:双驰公司坚持需求引领,通过建设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平台,工厂按单流转,实现零库存生产;飞毛腿公司通过关键业务数据采集、标准化配料标签匹配,实现精准追溯。此外,制造企业、软件企业、电信企业、系统集成商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互相渗透融合,如电信公司从网络服务商转型成为集成服务商。
六、抓智囊应用,深化融合发展服务
坚持发挥行业组织和专家在融合发展重大决策、政策制定和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支撑作用。通过成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专家咨询组,开展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构建13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4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企业技术中心、18个物联网技术创新中心、27个大数据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研究支持;引进成立东南新工科产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东南信息技术研究院,建设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网络工程与互联网应用实训基地,举办“工业制造大数据应用”研修班等,凝聚产学研用资源,统筹规划融合发展。
纵观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谁抓住了科技革命的机遇,谁就将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信息化潮流,只有积极抢占制高点,才能赢得发展先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深入融合,必须在信息化方面多动脑筋、多用实招。“十四五”期间,福建省将全面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精神,聚焦集群化、平台化、专业化、智能化“四化”引领,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赋能制造业,为全方位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聚焦集群化,分行业实施数字化转型。面向电子、机械、石化、纺织、鞋服、食品等优势产业集群,分行业梳理融合发展路径图,以行业共性应用场景为切入点,培育推广“小而精、精而准”的行业级系统解决方案,降低信息化改造成本,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率先实现链条式、整体性数字化转型。
二是聚焦平台化,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建设数字福建区块链应用技术服务平台,深化软硬件结合,培育一批集成服务商,进一步提升数字化集成服务能力。支持优势骨干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制造资源,建立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产业共赢的新型产业分工体系,汇聚行业知识、经验、方法,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融通。推动各级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专业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诊断咨询服务,支持中小企业“上平台用平台”。打造中小企业融合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技术咨询、人才培训、对接交流等数字化服务。
三是聚焦专业化,丰富融合发展技术供给。引进培育一批融合发展优秀服务商,发布融合发展应用需求场景,通过举办创新大赛、揭榜挂帅等方式,评选最佳解决方案。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融合发展前沿技术、新型领域创新,支持建设融合发展创新体验中心。加快培养融合发展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数字化转型管理人才。完善创新服务,推动产业链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四是聚焦智能化,加快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挖掘工业大数据核心驱动潜能,探索构建企业“数字神经系统”,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企业形态变革,培育发展一批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制造、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标杆企业,加快建设厦门华为鲲鹏超算中心、泉州先进计算中心等重大项目,为制造业发展增添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