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度福建省县域经济实力发展“十佳”县(市)名单中,宁德市周宁县位列其中
郡县治,天下安。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县域经济的“小块头”中,蕴藏着“大能量”,2025年全国两会上,“县域经济”成为热词,《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到底该怎么发展?如何才能做出特色乃至做大做强?有没有可供参考的样本?带着疑问与期许,记者深入周宁县寻找答案。
“冷凉资源”如何点燃“热经济”?
“县域要发展,一定要抓住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底蕴及现有产业基础。”有网民在人民网《人民建议》留言。周宁是如何利用资源禀赋的?
在“花鲤小镇”浦源镇的云景园艺杜鹃基地,杜鹃种植带头人叶海杰一大早就忙着修修剪剪。“原来只是一小片地,后来越扩越大了。”“周宁高山杜鹃”如今已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让他更有信心把事业做大。
“从自家阳台一盆一盆种着玩,到现在养护出了一个10多亩的多肉园,多肉品种达200多种……”周宁县静宇园艺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林笑着说,最近又创新开发了多肉造型DIY空间,很受前来研学的孩子们喜欢。
充分挖掘“冷凉”资源,让周宁的县域特色产业强起来旅游火起来,点燃“热经济”。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当地“给政策、给机会、给服务、给环境”。
为破解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中的“用地难”“融资难”和项目“落地难”问题,早在2021年,周宁县就专门搭建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苏家山等乡村旅游发展项目列入了金融信用村名录。”周宁云际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凌仙章介绍,通过该平台,至今已累计流转农村生产要素6287笔,抵押融资贷款累计97笔,有力盘活各类农村生产要素。
从工业零基础到经济总量过百亿元,凭什么?
“青山钢管的总部要搬到这里了。”凉风呼呼吹,刘欢心里却是暖洋洋的,他兴奋地领着记者一口气爬到一座大楼顶层。从这里俯瞰,周宁县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尽收眼底。“瞧,总部在那儿,是园区三期建设项目之一。”
刘欢是福建盟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建盟信”)党支部书记、外联科科长,也是这个产业园发展的亲历者。
园区自2019年落户周宁县李墩镇,就开启了逐梦“百亿工业”的征程,如今已进入三期建设阶段,形成了以世界500强企业青山控股集团青山钢管为龙头的不锈钢产业链,已有42家企业动工建设、35家企业实现投产,产品涵盖无缝钢管、焊管、管件、针管、方管等。
“紧抓宁德市产业集群布局契机,我们深化‘山海协作’,乘着主导产业链从沿海延伸到山区的东风,瞄准不锈钢产业新赛道,来做强县域重点产业链。”周宁县委工业园区工委副书记,周宁县工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佐锶告诉记者。
抱着“山区县也能搞工业”的信心和决心,周宁高起点谋划,通过创新协同机制,让政府、市场“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拉动产业链壮大。
“看不见的手”充分施展。园区创新探索“以商招商”一体化运营模式,由福建盟信负责招商、建设园区和配套,以龙头企业牵引,吸纳链上企业,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的联动效应。
“看得见的手”有效有为。政府当好“规划者”与“全能服务员”。“我们做了一个产业招商图谱,让招商‘不盲目’,‘山海协作’的产业链更齐全,也让政府在管理服务时更加精准,让企业多受益。”李佐锶说。
五湖四海人才为何涌往山区县?
目标全国最大,福建这个小县城的底气是什么?
在周宁县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政府、市场“两只手”联手创造好发展空间和营商环境,也厚植了兴才土壤,“产业集群+人才规划”体系悄然形成。
“我们主要是融入这个产业。”青山钢管福建分公司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吴明生说,在园区,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不仅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更推行“以才招才”。
刘欢介绍,技术“大拿”吴明生就是吸引人才的一块招牌,通过“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产业”,放大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的“互促效应”,正是当地在探索的路子。
园区之外,县域特色产业也重视发挥“能人”效应,不断汇聚人才。
目标全国最大,福建这个小县城的底气是什么?
“溪坪村的庭院经济以多肉销售为主题,刘林会定期到村里指导技术。”浦源镇溪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怡馨告诉记者,“通过庭院这个载体,‘能人’的才华展示出来。”
在狮城镇龙潭村庭院经济示范基地,有十几年蝴蝶兰种植经验、从广东佛山来到周宁创业的田衣湄,把一手好技术用在探索创新高端品种上,并带动周边群众增收。
人才资源激活发展“第一动能”。而让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并留住人才,其背后有个强有力的“推手”。
周宁持续推出优待人才组合拳,让优秀人才有归属感,进而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榜样力量:在县域主导产业领域,来自浙江的吴明生,是周宁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里首个“宁德市企业高层次人才自主评价认定人选”;在县域特色产业领域,苏文达是宁德市乡土人才,刘林、田衣湄则被赋予乡村振兴合伙人、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的身份。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这个山区县吸引人才纷至沓来。
夜幕降临,布满全国众多风味美食店的李墩镇,热闹起来。“以前李墩镇到了晚上8点,街头都没人。”李墩镇东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德高感慨,产业园兴起,五湖四海人潮涌进,也吸引在外村民返乡开饭馆、卖农产品、开民宿……李墩旺起来了。
“产、城、人融合”的故事正在李墩乃至周宁各地上演。这故事,始于产业链与人才链同频共振;这故事,也将因“人才+产业”双链驱动高质量发展而延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